【本報消息】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昨舉行“二○一八中國城市競爭力(澳門暨粵港澳大灣區)報告發佈會”。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中,深圳、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分列全國前兩位,廣州名列第四,澳門位居第十四。所長劉成昆表示,灣區宜加大教育、科技創新發展和投入,並促跨境要素流動,提升灣區競爭力。
可持續競爭力排第八
發佈會昨於科技大學A501會議室舉行。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商學院副教授馬如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助理沈濤主持。
澳門科技大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的澳門城市競爭力的研究,首次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競爭力分析。
一八年澳門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為0.155,在全國29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十四,較一七年(第十二)降兩位;澳門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0.627,全國排名第八,較一七年升一位,當中六個分項指數中,全域、資訊、文化和知識城市競爭力優勢十分明顯,分列第二、三、十和十三;宜商競爭力指數為0.65,全國排第十二;宜居競爭力指數為0.712,全國排第七。
宜居競爭力全國十強
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可持續競爭力、宜商和宜居競爭力均居全國首位;深圳和廣州的宜商競爭力分列第四和第五,澳門位居第十二;廣州、澳門和深圳的宜居競爭力進入全國前十強。節點城市中,東莞和佛山經濟競爭力突出,分列第十和第十二;江門和肇慶相對偏後,分列第一百一十三和第一百一十七;節點城市的宜商、宜居競爭力多數表現良好,除肇慶和江門,其餘排名均位居前列。
報告指出,大灣區持續發展應當以創新為驅動力,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且四大中心知識競爭力和資訊競爭力在全國基本排在前十名,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惟灣區亦存在問題與劣勢,如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存在障礙,灣區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經濟運行存在產能過剩、供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
灣區互補效應待提升
研究得出,灣區城鎮化水平雖較高,但集中度相對較低,各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仍較大,既有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又有排名在百名之外的城市,城市間協同性和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更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互補協同效應有待提升。
此外,灣區公共政策尤其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區域壁壘尚待打破,如粵港澳灣區高校雖眾多,但教育資源相對不足,高房價抑制人才集聚與創新。澳門則是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受限,核心引擎作用發揮亟待加強。
劉成昆表示,灣區城市間差異並不全是劣勢,不同城市可參考不同地區的強項作創新性試驗,長遠有助協同創新過程。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9-06/26/content_1362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