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社会海洋系统建模与跨学科研究研讨会」
为响应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助推海洋科学新知、创新解决方案及跨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社会海洋系统建模与跨学科研究,2024年6月3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等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等承办的「第十四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学术论坛」上,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分会场的形式成功主办了「海洋系统建模与社会海洋学跨学科方法创新研讨会」。来自澳科大、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等十余家学术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共同参加论坛。论坛由澳科大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陈明宝助理教授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吴加学教授共同主持,澳科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教授致辞和点评,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生许志斌、王宇豪、李茂林和王文慧分别做了汇报。
刘成昆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框架下,研究海洋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关系,创新学科范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澳科大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陈明宝助理教授组建的「海洋保护与综合治理交叉学科研究团队」持续关注社会与海洋互动发展、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围绕社会海洋系统和社会海洋学的关键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实践。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为推动社会海洋学范式发展与研究方法创新提供新的契机。
吴加学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四种典型海岸为例,说明海岸带是一个复杂的流域-河流-河口-陆架-大洋-大气联通系统,受多介面、跨圈层、多尺度的过程和多重应力所调制,存在复杂的物理-生物-化学-人类活动耦合与分异过程。海岸带的发展变化不仅受海洋、陆地、大气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而且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及其可持续发展构成日趋严重的胁迫。因此通过开展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可更加充分理解社会海洋系统的互动回馈机制。
陈明宝助理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以社会海洋学的新兴领域为切入点,提出了社会海洋系统(如海洋保护区、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等)中韧性、转型、生态系统服务、稳态转换、公平、适应性治理等六大主题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十大挑战和棘手问题的对应关系;描述了人类社会与海洋系统之间的复杂交织、代谢过程与共同涌现的社会海洋模式、结构和动态,并指出在社会海洋系统建模过程中,有必要将复杂科学与计算社会科学结合,融入海洋生态学、地理学、保护科学、RS/GIS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构建基于人类行为与海洋生态环境过程的相互作用与互馈影响的社会海洋学新研究范式。
陈明宝助理教授随后与四位博士生展示了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基于主体(ABM)与系统动力(SD)模型在多层次贝叶斯指数随机图模型(BERGM)中相结合的研究案例,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海洋学跨学科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研讨会发言嘉宾合影
围绕社会海洋系统建模与社会海洋学跨学科研究方法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其他与会代表分别就蓝碳与海洋空间规划、贝藻养殖碳汇能力与价值评估、海洋城市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空间分异、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蓝色公平下的社会-生态匹配、海岸带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等内容进行了学术汇报与交流讨论。
本次研讨会为从事社会海洋系统建模与社会海洋学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社会海洋学的跨学科建设与交叉研究的思想碰撞,增进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