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科技研發產業園建設-築基創新高地
科技研發產業園建設:築基創新高地
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科技創新已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澳門建設科技研發產業園不僅是突破土地資源瓶頸、培育新型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更是融入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的戰略抉擇。
澳門經濟發展中,始終面臨着結構性挑戰,儘管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但非博彩產業的規模仍尚待提升。科技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的特點,能夠有效降低經濟對單一產業的依賴,增強抗風險能力。建設科技園,正是澳門培育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科技園的建設,將集聚高端人才、創新企業和科研資源,助推澳門構建多元化經濟結構,增強經濟韌性。
從區域協同視角看,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澳門發展科技創新,並將其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研發產業園的建立,能夠直接提升澳門在區域創新網絡中的節點價值。通過科技園建設,澳門可有效承接內地科技企業的國際化需求,將促進內地科技企業向海外拓展,並引進海外前沿技術,使其成為內地技術輸出的“橋頭堡”和海外技術引進的服務平台。
從澳門自身資源稟賦來看,澳門土地資源有限,對土地資源投入要求高的產業,都難以規模發展,科技產業尤其是研發環節,對土地依賴較低,但對人才、資金和制度環境要求較高。科技園可以聚焦高附加值的研發活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基於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持續發展目標,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可相應確立“三大”核心定位:內地頂尖科技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橋頭堡”、海外先進科技項目落地的服務平台、以及澳門本土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基地。
具體而言:在產業選擇上,依托於在科學研發、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的四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將充分發揮優勢,聚焦於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天科技等科技發展戰略領域。
其中,生物醫藥可結合澳門中醫藥科研優勢,發展中藥現代化、精準醫療等方向;集成電路產業可憑藉重點實驗室的技術積累,發展晶片設計、封裝測試等高附加值環節;航天科技則可憑藉澳門的國際合作網絡,開展衛星通信、空間科學等領域的研發合作。此外,利用澳門(橫琴)國際數據中心優勢,發展跨境數據流通、區塊鏈應用等場景的數字技術。同時吸引高成長性領域的優質科技創新企業,並促進園區內企業開展研發導向型核心業務活動。
在發展模式上,應堅持“研發主導、價值高端”的原則。相較於傳統工業園區的生產加工模式,研發環節蘊含更高的知識密度和附加值。科技園銜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通過“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協同機制,可突破澳門土地資源瓶頸,實現研發成果的高效產業化。這種模式既彰顯澳門在制度創新與國際聯通方面的獨特優勢,又善用橫琴的空間載體與產業配套資源,釋放“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能。
科技園建設需要系統性的資源支撐和政策保障。在資金投入方面,可通過市場比較法,對比國際上已建的科技園,例如參考有“亞洲矽谷”之稱的新加坡緯壹科技城(面積二百萬平方米,投資約一百五十億新加坡元)的建設經驗,評估澳門科技園所需投入的建設資金。在土地供給方面,在以澳門本土科技園為主體的基礎上,亦可充分利用橫琴的空間資源,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政策配套方面,需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一是稅收優惠政策,對入駐企業實施企業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措施;二是人才特區政策,建立國際人才綠色通道,提供居留便利、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三是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完善專利審查快速通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機制;四是國際合作政策,搭建中葡科技合作平台,舉辦國際科技交流活動。
在產學研協同方面,應深化與澳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平台,縮短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距離,提升創新效率。
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的建設,不僅是適應經濟多元發展和應對產業轉型挑戰的戰略選擇,更是融入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大局的歷史機遇。通過確立三大定位體系、聚焦四大戰略領域、構建系統化的資源保障網絡,澳門有望打造成為區域創新網絡中的璀璨明珠。
這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精神與“功成必定有我”的奮鬥姿態,共同譜寫澳門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澳門日報]: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科技研發產業園建設-築基創新高地https://appimg.modaily.cn/app/szb/pc/content/202511/10/content_44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