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提升民生福祉 共享美好生活

社会各界喜迎十九大顺利开幕,大会上习主席报告给人影响最深刻的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提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九八一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隔卅六年,大会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

澳与祖国共生共荣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一般性需求已经满足,对需求升级的渴望;“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配置和发展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展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不高,民生如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领域发展依然不充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习主席为核心的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澳门与祖国共生共荣,经过十余年经济腾飞,财政储备丰厚,特区政府近年来加大公共支出,强化民生改善,使民众能够更多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在去年公布的澳门首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廿一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中有十六项聚焦民生;在《逐步落实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二○一七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在今年继续全力落实各项民生福利措施,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改善和提高居民整体生活素质,体现共建共享精神”。特区政府近年来在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的支出总和已接近总支出的一半,可以说,每一个抽象百分比的背后,都隐含着民生领域的具体变化。

经济发展生活提质

行百里者半九十,诸如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民生欠缺依然存在。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共享发展红利,促进幸福需求在升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更多的幸福感纷至沓来、精彩纷呈,还需要付出更大艰辛和更多努力。

美好生活的支撑在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坚持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提升,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加,将经济发展水准的提高与个体的收入水准有机结合,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造福劳动者,从而“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同时政府履行好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

过去多年居民资产配置以房地产为主,房价上涨使有房者资产迅速升值,同时也抑制了无房者尤其是青年人的置业需求。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其“居住属性”,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报告并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有助于启动房屋租赁市场,尤其是有益于青年住有所居。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提升幸福感,共享美好生活,还需要共同努力打拼。共享不是坐享其成,实现共享生活依赖在实际工作中的合作和共建。既安居又乐业,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学习,累积人力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积极主动融入智慧城市生活,彼时幸福感指数就会上升。

改革生态文明体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澳门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过程中,同样需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游客为居民打造宁静、和谐和美丽的宜游宜居之城。

人民幸福满满,来自于国力强盛、民生改善。改善民生并没有终点,只有接连不断的新起点。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切换,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美好生活,人民的民生福祉才会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思路智库理事、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刘成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