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對於大灣區而言,綠色發展既是時代命題也是必然趨勢
南方網訊(記者/劉思敏 實習生/林佳)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强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推進“雙碳”目標、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綠色”一詞被提及27次。當經濟增長與綠色發展日漸成爲一體兩面的存在,大灣區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和動力是什麽?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方面,大灣區如何立足自身禀賦,更好地發揮引擎、示範作用?
在近日舉辦的2022澳門國際環保展上,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接受了南方網記者專訪。他表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綠色發展既是時代命題也是必然趨勢。引領完成“雙碳”目標,大灣區具備科技、制度、産業等多方面優勢。率先完成“雙碳”目標,是整個大灣區新時代的任務之一。
率先完成雙碳目標
是大灣區新時代任務之一
南方網: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在加快推動綠色轉型發展的腳步。請問您認爲應該如何認識綠色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
劉成昆:這個問題要結合本次2022澳門國際環保展“匯力綠色發展 邁進雙碳目標”的主題,結合一些背景去理解。
從宏觀的全球背景上說,因爲全球氣候變化,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在2016年共同簽署了《巴黎協定》。這個協議約束了全球碳排放在碳中和目標達成之前能够做的總量控制定額,分配額度到各個國家,各個區域甚至各個産業。而氣候變化不只是一個純粹的自然問題,還會涉及到政治和經濟問題。放眼國際貿易領域,歐盟提出碳邊境稅,向碳排放限制相對寬鬆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徵稅,諸如此類的碳關稅限制陸續出臺。所以對於中國,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减排降碳是必須要面對的時代命題。
從大灣區自身的發展來說,綠色轉型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在實體經濟領域,大灣區內一些傳統高耗碳産業轉型升級的脚步越來越快。减少碳排放,會讓大灣區産業在全球相同産業進行對標或者競爭時,展現出更强優勢。同時,大灣區作爲我國重要的金融市場,綠色發展也在成爲影響其金融領域的重要因素,比如今年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信息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投資者在選擇標的時,也會把企業是否做好碳排放管理當作重要考察指標。
南方網:請問您覺得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是什麽?
劉成昆:從國家層面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在全國範圍內一直起到率先示範的作用。現在中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那麽廣東理應要延續模範帶頭作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可以說,率先完成“雙碳”目標,是整個大灣區新時代的任務之一。
從産業層面看,一個相對完備的産業體系,只有每個環節都落實好碳减排的任務,才有可能整體上實現産業的低碳轉型。那麽,如何全鏈條解决碳排放任務,在整個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最終端的消費者,都去匹配相應的碳减排措施,這個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關鍵問題。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處於國際國內雙循環的交匯點,如何充分發揮港澳聯通國際金融的作用,爲整個大灣區甚至全國,提供一個有參考價值的綠色金融解决方案,也是實現大灣區綠色發展的關鍵所在。
把握綠色發展優勢
發揮綠色金融的市場力量
南方網: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上,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引領作用的基礎和優勢何在?
劉成昆:一是碳經濟基礎,如果以人均碳排放量、單位GDP碳排放量這些指標來橫向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相對於長三角,甚至全國平均水平來說還是低不少的。
二是科技基礎,大灣區科技創新實力很强,這會促使它在綠色轉型升級過程中更多地依靠科技的力量。
三是制度基礎,首先是“一國兩制”這一基本國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制度韌性,再加上其他金融基礎制度,比如香港、深圳、廣州各地的碳交易市場的建成,會給大灣區綠色發展注入更多來自綠色金融的推動力。
最後是産業基礎,廣東在過去的40多年裏是改革開放的尖兵,因此也賦予了大灣區較好的探索、革新的理念和氛圍,區域內的一些傳統産業也已經轉型成功。因此,在産業整體的綠色低碳轉型上,大灣區的脚步會更快一些。
南方網:剛剛在對話中,您多次提到綠色金融的力量,請問,爲什麽您認爲綠色金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劉成昆:綠色發展的關鍵就是控制碳排放,但是企業生産過程中,又無可避免地會産生碳排放,這當中就涉及到一個碳减排的動力的問題。除了相關部門的監管等等外部性的約束以外,我認爲最主要的還是讓市場來發揮作用,促進企業自願自發地進行節能减排。其中,綠色金融是一種很好的市場工具。
比如爲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導企業逐步參與以碳交易爲標的的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大外延而言,凡是跟碳排放相關的交易都可以稱爲綠色金融。在整個過程中,綠色金融賦能碳交易市場,激發企業節能减排的原生動力,把减排變成社會責任和經營動力幷存的一種任務。這樣一來,讓企業更好地發揮自主性,來實現降碳减排,一起來分擔碳排放的社會成本,從而使我們整個社會能以更高效率的方式推進節能减碳,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南方網: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54a44f01a2/d248c94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