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澳門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成功舉辦 「社會海洋系統建模與跨學科研究研討會」

2024/07/03

澳科大澳門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成功舉辦「社會海洋系統建模與跨學科研究研討會」

    為響應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倡議,助推海洋科學新知、創新解決方案及跨學科理論與實踐發展,探討社會海洋系統建模與跨學科研究,2024年6月3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等主辦、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等承辦的「第十四屆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上,澳門科技大學澳門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以分會場的形式成功主辦了「海洋系統建模與社會海洋學跨學科方法創新研討會」。來自澳科大、中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等十餘家學術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和博士生共同參加論壇。論壇由澳科大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陳明寶助理教授和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吳加學教授共同主持,澳科大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教授致辭和點評,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博士生許志斌、王宇豪、李茂林和王文慧分別做了匯報。

    劉成昆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在聯合國「海洋十年」的框架下,研究海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與耦合關係,創新學科範式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由澳科大澳門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陳明寶助理教授組建的「海洋保護與綜合治理交叉學科研究團隊」持續關注社會與海洋互動發展、海洋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圍繞社會海洋系統和社會海洋學的關鍵問題開展跨學科研究實踐。本次研討會的召開將為推動社會海洋學範式發展與研究方法創新提供新的契機。

    吳加學教授在專題報告中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四種典型海岸為例,說明海岸帶是一個複雜的流域-河流-河口-陸架-大洋-大氣聯通系統,受多介面、跨圈層、多尺度的過程和多重應力所調製,存在複雜的物理-生物-化學-人類活動耦合與分異過程。海岸帶的發展變化不僅受海洋、陸地、大氣等自然環境的綜合影響,而且受到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對海岸帶生態系統健康及其可持續發展構成日趨嚴重的脅迫。因此通過開展海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可更加充分理解社會海洋系統的互動回饋機制。

    陳明寶助理教授在專題報告中以社會海洋學的新興領域為切入點,提出了社會海洋系統(如海洋保護區、海洋空間規劃、海洋生態系統服務等)中韌性、轉型、生態系統服務、穩態轉換、公平、適應性治理等六大主題與聯合國「海洋十年」十大挑戰和棘手問題的對應關係;描述了人類社會與海洋系統之間的複雜交織、代謝過程與共同湧現的社會海洋模式、結構和動態,並指出在社會海洋系統建模過程中,有必要將複雜科學與計算社會科學結合,融入海洋生態學、地理學、保護科學、RS/GIS等自然科學的知識;構建基於人類行為與海洋生態環境過程的相互作用與互饋影響的社會海洋學新研究範式。

    陳明寶助理教授隨後與四位博士生展示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基於主體(ABM)與系統動力(SD)模型在多層次貝葉斯指數隨機圖模型(BERGM)中相結合的研究案例,為進一步加強社會海洋學跨學科方法創新提供借鑒。

研討會發言嘉賓合影

    圍繞社會海洋系統建模與社會海洋學跨學科研究方法領域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其他與會代表分別就藍碳與海洋空間規劃、貝藻養殖碳匯能力與價值評估、海洋城市社會-生態基礎設施空間分異、環渤海地區可持續發展評價、藍色公平下的社會-生態匹配、海岸帶城市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等內容進行了學術匯報與交流討論。

   本次研討會為從事社會海洋系統建模與社會海洋學跨學科研究的專家學者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於推動社會海洋學的跨學科建設與交叉研究的思想碰撞,增進新認識。